一部电影放映到片尾,经常出现几十秒的“彩蛋”,或解答正片里的一个奥秘,或铺垫一下剧情的未来。
截至8月26日晚,今年全国暑期档电影票房已超过200亿元(含预售实时)。在这个“史上最强暑期档”里,埋藏着三个颇有意味的“彩蛋”。
今年中国电影自“春节档”开始,就有了复苏的样子。从“五一档”再到“暑期档”,复苏不仅笃定,还展现了不小的后劲。看电影是典型的接触性、聚集性消费活动。疫情袭来,受到冲击很大。疫情退去,复苏已势不可挡。
(相关资料图)
全球的电影市场都在复苏。排在前列的两大市场——北美市场和中国市场,上半年票房总量不相上下。疫情三年,中国的上万家影院里,有一小部分确实没有“扛过来”。而当全面复苏到来,去看几场电影就知道,身边大多数的影院“老朋友”都还在。这个“暑期档”破票房纪录,并不出人意料。
疫后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、曲折式前进的过程。而电影市场的复苏,可能是其中悬念最小、曲折最少的部分之一。理性地看,“史上最强暑期档”的到来,意味着复苏势能已充分释放。后劲确实不小,但接下来再破纪录也并非轻而易举。电影市场的运转将进一步回归常态,更多受长期深层因素的影响。
全国的电影银幕总数有多少?您可记住两个数字:8万块、10万块。“8万块”是现状——前年9月底,银幕总数突破了8万块。“10万块”是目标——《“十四五”中国电影发展规划》明确提出,到2025年银幕总数超过10万块。
北美电影市场3.7亿人口,拥有4.4万块银幕。对比一下,咱们这个8万多块的总量,还有很大提升空间。而比总量目标更重要的,是结构目标。《规划》里在提出“10万块”目标之后,紧跟着还有一句话:“结构分布更加合理”。这是关键中的关键。
一个国家的电影银幕分布,跟它的城镇化水平、人口分布与结构、经济发展水平、服务业发展水平等,有着丰富的内在联系。比如,我国的几十个一二线城市,占了总人口的1/3多,银幕数量则占了总量中的六成。北上广深,今年上半年的电影票房,继续毫无悬念地排在前列。无论是影院数、银幕数、票房数还是观影人数,既能看到一二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之别,也能看到东中西部之别。结构的不均衡、发展的不充分是显而易见的。
差距所在,就是潜力所在。近几年,随着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,三四线城市的观影人群,出现了新的上升势头。国家专门对中西部地区县城新建改扩建影院给予了政策资金支持。一些省份则进一步对乡镇影院建设给予支持,为的都是“让更多的人能看上电影”,“让更多小城里的人们能跟着院线节奏看上大片”。
这也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。
透过电影票房,看到的不仅是电影。年轻人聚集度高的城市,其票房排名往往超过GDP排名。比如西安,高校原本就比较多,近几年又大幅降低了年轻人才落户的门槛,其在城市票房排行榜上的位次,一直在默默地往前挪。比如,中西部劳动力输出地的三四线城市,每年春节票房都会冒出个高点。而随着更多的人不再出远门、改为“在家门口就业”,这个高点的幅度又正在悄然降低。
电影是工业文明的产物。但终究,观众不是因为电影院盖得够大够好,就买票进去。大家看的还是作品。今年这个“200亿元暑期档”,票房排在前列的几部电影——《消失的她》《孤注一掷》《封神第一部》《八角笼中》《长安三万里》,片子本身风格各异,既有现实主义题材,也有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东方美学,都是比较成熟的国产商业片,都配得上一句——“好片子”。
电影是大银幕上的艺术。随着在手机里通过视频网站看电影越来越方便,传统的大银幕,必须更能在品质上、技术上、观影感受上,有新的追求。更强烈的社交属性,也赋予“看电影”新的内涵。近年来,排在单个影院票房前十名的,九成是IMAX影院。用电影业内人士的话说,“观众对电影品质、观影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,观众期待更具沉浸感、更极致的影院观影体验”。
拿出好作品是硬道理。中国的电影创作,有了“高原”,还要有更多的“高峰”。票房200亿元里的这三个“彩蛋”——稳健的复苏,优化的结构,更多的大片,既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精神生活很饱满的暑期,也都是奔着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雄心去的。
让更多观众坐到大银幕前去看电影,这就是新的挑战之一。十年前,中国的人均观影数量是每年0.6次,现在已经超过了两次。据说5次以上就算资深影迷。
这个暑期,你看电影了吗?
(文丨总台特约评论员 杨禹)
(来源:央视新闻客户端)
关键词:
热门推荐
最新资讯